微晶玻璃發展歷程
第一代微晶玻璃,即結晶相為硅灰石的純微晶玻璃板材比較成熟并批量生產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這種新型材料多次在國內、國際的建材展覽會上閃亮登場,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不久之后,出現了有關將微晶玻璃粒料復合在陶瓷磚表面的發明專利,其中就有2000 年1 月5 日以戴長祿等作為發明人和專利權人的發明專利(發明名稱:一種新型微晶玻璃陶瓷復合磚的生產方法)。其實,他們早在1997 年就已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 并于當年在原北京北辰陶瓷有限公司試制出了幾種產品。1998~1999 年期間,他們曾到內蒙東勝東喬陶瓷有限公司、北京陶瓷廠、佛山東鵬、大宇制釉、歐神諾等進行推廣應用,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代(即硅灰石晶相)的微晶玻璃存在氣孔較多的缺陷而不易解決,阻礙了第一代微晶玻璃陶瓷板材的正常生產。
2002年前后,佛山市幾個大的廠家(包括博德、新中源、嘉俊、歐神諾等)相繼實現工業化生產。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逐步克服了(或基本克服)第一代微晶玻璃存在的主要氣孔的缺陷,并順利地將產品推向市場。第一代微晶玻璃陶瓷復合板以其潔白如玉的外觀、亮麗柔美的光澤、良好的硬度與耐磨性、較好的耐酸、耐堿性而嶄露頭角。 不過,由于它的析晶是在保留的顆粒邊緣向內部生長,所以晶花顯得單調。